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业资讯  > 正文
唐伯虎一头扎进庐山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23-06-14 05:41:40

在安徽省博物馆内,有一幅明代的《庐山图》。此图是立轴绢本水墨设色画,因为庐山也被人们称为“匡山”“匡庐”,此画也被称作《匡庐图》。这幅图的款署为“唐寅子畏”,所盖印章为“南京解元”“六如居士”二印。由此可知,此画的作者是我国明代的画家唐寅。

这幅《庐山图》,描绘的是庐山观音桥及其周边的景观。观音桥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它始建于990多年前的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因为其横架在庐山的三峡涧上,所以也叫三峡桥。

《庐山图》画风清新俊逸,有学者按照远近,将图画大致分为了三个层次:前景是掩映着三峡桥的巨岩与树枝交错的古木,在三峡桥上,一名老者骑着瘦驴子过桥,身后跟着一名童子;中景是白云、瀑布,白云缥缈,给人以隐约放旷之感,而瀑布从山间顺着山势,几经曲折,化作一泓清水,从三峡桥下缓缓流过;远景则是一排险峭的山峰,其山势高峻、雄浑刚阳、陡峭险拔,令人无限赞叹。


(资料图片)

然而,透过《庐山图》中的事物景象,我们却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其中的整体意境是萧索苍冷的。赏者观之,能够体会到其中所蕴含压抑、沉重的情感色彩。画中有一首题诗:“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羸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此诗描写的正是画中的景象,交代了三峡桥的地理位置和山水胜景,但后两句却话锋一转,“羸骖”是瘦弱的马匹,这形容的是画中老者的坐骑,尽力鞭策也行不快。而前方,正是惨淡的古木在寒风中萧瑟着。

大才子唐寅为何会登临庐山,他笔下的庐山又为何会给人如此的肃杀之感呢?这还得从他早年的经历说起。唐寅从小便聪敏非凡,明朝的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参加了南京应天府的乡试,并且一举夺得头名,世人称其为“唐解元”。这也就是为什么,唐寅在自己的画中盖上“南京解元”的印章。

遗憾的是,第二年,唐寅和朋友徐经一起进京城参加会试,考试结束后,突然爆出了一个传闻:徐经通过贿赂的手段偷得了会试试题。虽然后来查证,这个传闻纯属子虚乌有。按照成绩,唐寅应该得到一个官职,可明廷为了平息舆论,还是将唐寅贬到浙江充当小吏。

唐寅认为明廷的处罚决定是对自己的侮辱,坚决不肯前往赴任。回到家后,他只能游荡于江湖之间,埋没于诗画之中,一度穷困潦倒,靠着卖字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已经44岁的唐寅收到了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邀请,到其府上担任幕僚。长期失意的唐寅认为这是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机会,于是欣然前往。

不过,唐寅很快就发现事情不对劲了,他从街谈巷议中惊觉:宁王正在招兵买马,意图造反作乱。于是,唐寅开始寻思脱身之计。最终,他通过装疯卖傻,骗过了宁王,逃脱了深渊。在从南昌乘船回苏州老家的途中,唐寅顺道登临了他慕名已久的庐山。

所以,唐寅的这次庐山之旅,与正常的出门旅行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当时的他刚刚从困境之中逃脱,还是心有余悸的。而登临庐山,是他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紧张心理的一种舒缓,年纪渐长的唐寅本想着能够遇到一个实现心中理想抱负的机会,可到头来却只是南柯一梦,甚至还差点因此丢了身家性命。因此,尽管有着“悬流溅扑鱼龙跳”这样令人喜悦的景致,可唐寅想到自己依然有志难伸、穷困潦倒,心中的失落与压抑是可想而知的。《庐山图》中展现的那种略带阴沉的格调,其实也是他自己内心的一种真实写照。

当然了,庐山有胜景,在庐山的旅行,还是给唐寅受伤的内心极大的抚慰。他在庐山期间,还写过一首《登庐山》,他有感于庐山美景,羡慕当地老百姓和山间隐士们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甚至发出了“移家欲往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的感叹。由此可见,唐寅上庐山,坐骑很有可能是驴子,那么《庐山图》上的那位老者,会不会是唐寅对自己的刻画呢?我想,是有可能的,老者也许不一定是真老,而是唐寅对自己心力交瘁的一种写照。

此外,在我国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也有一幅唐寅绘制的《庐山观瀑图》,画中瀑布从高耸的山峰之间曲转飞泻而下,在山脚下聚而为潭,一位隐士坐于潭边小坡之上观赏着瀑布。唐寅还在画中题诗道:“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要知尽日支吾处,五老峰前三峡桥。”

可见,虽然在登临庐山之前,唐寅刚刚经历了一段人生路上的生死旅程,可到了庐山,美丽的景致令他赏心悦目,他的内心还是受到了洗涤。对唐寅来说,庐山之旅,无疑是一次治愈之旅。

文/邱俊霖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