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业资讯  > 正文
当前关注:兔狲打滚儿的荒漠,都要变成发电场了?
来源:观察网     时间:2023-04-24 10:49:40

甘肃的兔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家晚上好,我是夏心悦。

我将给大家分享我们在张掖进行的兔狲调查情况。在这一年多里我重新认识了兔狲这种生命力异常顽强的小家伙,也重新认识了荒漠。

荒漠里的壮丽景观 ©夏心悦

过去的整个3月,我们都在张掖进行野外工作,发现调查区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里正在建设新能源基地,可能很快就会完全变成充满车辆、人和工厂的地方。

在它原来的样貌完全改变前,在戈壁变成林立的工厂前,在荒漠动物无声消失前,我们迫切地想要和大家分享在这里的发现,并一起为荒漠和兔狲发声。

巨大的风车在荒漠里立起来了,越来越多的风机正在进入荒漠© 夏心悦

开始之前,请大家先想象一下,你印象中的大西北,或者你印象中的荒漠是什么样的?

可能是古诗里的“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可能是“北风卷地百草折”,“飞沙满地石乱走”——这确实也是我们在张掖边看到的景象,和想象中并无太多区别。

很多古诗对荒漠的描绘,是苍凉的

你印象中的兔狲又是什么样的呢?

很可爱、蠢萌是吧?我手机里也收藏了很多兔狲表情包。

我收藏的兔狲表情包们

动物园里的兔狲©大猫

蒙古高山草原上的兔狲© S.Ross

这些兔狲的影像,可能大多都是在动物园里拍摄的,还有一些是蒙古高原或青藏高原的野生兔狲。而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生活在中国西北荒漠里的野生兔狲。

我们在甘肃张掖的荒漠里拍到的兔狲

下面是我们去年拍到的一只非常有意思的兔狲,它吐着舌头,特别热,还能听到哈气的声音。

当时相机记录到的温度是 44℃,我也由此感受到兔狲的适应力有多强。从海拔几百米到5000多米,从零下三四十度到零上四十几度,它们都可以生存。

中国荒漠里的兔狲一直以来都缺乏关注,正如荒漠本身一样。但实际上,荒漠并不荒。荒漠里不仅有很多奇特的野生动植物,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还有其特定的生态功能。

如今,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在“沙戈荒(沙漠、戈壁、荒漠)”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讯息,背后的逻辑是将“沙戈荒”变“能源绿洲”。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怎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到荒漠原本的生命力?

荒漠里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

过去:游牧耕种于河西走廊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汉族与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区,人类活动频繁。这里也是干旱和半干旱的分界区、游牧和农耕的交错区。人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尝试以不同方式利用有限的资源。

河西走廊示意图 图片来源:地理公社

中原北方、西方三种传统游牧类型分布图(王明珂,2022)

游牧是人们在农业资源特别匮乏的情况下,去利用边缘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它的单位土地生产力是远远低于农业生产的。因此在历史上,干旱、半干旱和游牧、农耕的交界处,不断有战争爆发。

北方游牧民族主要的牲畜是牛、马、山羊、绵羊和骆驼,这些牲畜以植物嫩枝、荆棘、苔藓为食,跟人没有食物资源上的竞争,并且它们移动力强,方便游牧人群在需要的时候转场或进行资源掠夺。还有就是它们的产乳量都很高,可以持续为人们提供食物。

汉代北方游牧者形象 魏坚编《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

游牧民族在选择牲畜上有一定的经济性考量,同时也会利用牲畜本身的习性,更合理地选择放牧方式。

比如说,他们会把山羊和绵羊混养,因为绵羊的移动力比较弱,如果让它一直啃食同一片草地,可能会造成草地生产力减弱,时间长了就会沙化。而山羊的移动力比较强,但是可能跑着跑着就不见了。因此,需要绵羊带着山羊认家,山羊带着绵羊移动去不同草场。

除了放牧,游牧民族的生计还有狩猎、采集、粗放的农作以及对外掠夺和贸易。在靠近草场、荒漠、绿洲、山地等不同环境区域里,游牧民族利用不同资源获得生活所需。《汉书•匈奴传》里提到“西边诸侯作穹庐及车,皆仰此山材木”,就是游牧民族对祁连山中木材的利用。

祁连山风光 © 国家林草局

当汉朝开始通过屯田实边来管理多民族人群之后,河西走廊的土地利用方式便开始发生转变。直到清朝的道光年间,整个河西走廊的绿洲都被开垦成为了农耕地。

而到近现代,这片土地又有了新的利用方式,伴随着更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人们一直在极尽所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设法突破自然环境所造成的边界。

现在,张掖住在黑河沿岸的一些居民还延续着农耕©心悦

我们所调查的有兔狲的这片区域,就在进行着这样的改造:前两年来的时候,它还是一片广袤戈壁,人烟稀少。去年,滩上逐渐立起风机,今年 3 月,光伏、煤矿规划接踵而至,条条公路将直接修进戈壁。

现在:张掖的兔狲之家

我们调查的区域位于张掖市北部,更靠近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并不处于河西走廊绿洲带里面。

兔狲种群调查区域

去年 5 月到 8 月,我们在平山湖乡20平方公里的范围安装了70台相机,对这期间拍到的兔狲进行个体识别,一共识别出来12只个体,计算这个区域兔狲的种群密度,是每100平方公里有大约18. 3只

识别出来的所有兔狲,实际上还有因为影像不清晰而未能识别的

跟已有的兔狲种群密度调查进行对比,这个密度是很高的。比较有可比性的是下表中间这一栏,也是通过红外相机进行的兔狲种群调查,在蒙古中部,兔狲的密度大概是15.2只每百平方公里

兔狲的种群密度与其他分布区对比

兔狲主要分布于亚洲北部和中部,比如蒙古、俄罗斯这一块的蒙古高原。哈萨克斯坦、乌斯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也有一些零星的分布。在国内,青藏高原被划入兔狲的主要分布地,目前也有较多观测。我们之前看到的许多兔狲的影像,也都是在青藏高原拍摄的。

兔狲的分布区域图片来源:IUCN

而中间这一块包括西北荒漠的地区是空白的,兔狲栖息地并没有被模拟出来。在这些区域,非常缺乏对兔狲种群的调查和研究。

我对国内的兔狲记录做了一个统计,下图这些红点是确认记录到过兔狲的地点,这是 19年之前的数据,比较老了。

右边是统计2010年1月到2022年7月期间,有过兔狲记录的省份,像河北、宁夏、陕西的地方资料里,都记录过兔狲,但近年来的目击证据则少之又少。

说明一方面这些区域的调查很少,另一方面可能兔狲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已经消失了

国内的兔狲记录情况

在张掖找兔狲、拍兔狲的过程中,我们也慢慢摸清了它的一些活动规律。

兔狲夏天比较喜欢待在“玛尼堆”旁边,我推测它可能是为了乘凉。而这里位置又比较高,相对来说远离人类的活动区域。这样的“玛尼堆”旁我们一般会布置红外相机,右图还可以看到远处的风电厂工地。

大石头堆是兔狲喜欢待的地方之一

兔狲还非常喜欢躲在这种岩壁之下,我们称之为兔狲“阳台”。尤其是在夏天,这里就比较防晒,又有一定的遮蔽。“阳台”在画面里看着好像挺大的,但其实只是土坡上非常小的一个凹陷。右上角是阳台实际上的位置和大小,拿一晴来做参照。

兔狲阳台

兔狲还很喜欢来这种稍微突出一些的岩壁。它们会在这做标记,先是蹭一蹭脸,蹭完脸后要再撒上一泡尿。另一只兔狲来了,也要在这个位置先蹭一蹭,再撒一泡尿。这个“留言板”上应该记录了很多兔狲交流的信息。

兔狲“留言板”

兔狲还喜欢去一些比较高的位置,通常这些地方不会特别陡,但又比周围要高。兔狲可以在这上面观望,比如看看视野范围内的鼠洞,有没有沙鼠活动。在比较陡峭的山脊上我们也发现了粪便,放过一些相机,但兔狲拍摄频率并不高,我们判断它可能只是偶尔去巡视领地,但不做太多停留。

兔狲的“瞭望台“”

兔狲还经常出现在一些半开放的洞。荒漠里植被稀少,偶尔降雨,水流冲刷之下,地面上会出现很多沟壑,兔狲会在在这种窄而隐蔽的沟壑尽头藏身,把自己刚好卡在凹陷的地方。

兔狲的蔽身之所

而到了张掖的临泽县,生境又不太一样,这里靠近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属于沙化区,这些沙子就是从巴丹吉林沙漠过来的。这里大概三四十年前开始种植梭梭,现在已经有一大片成熟的梭梭林。我们来到这边是为了找亚洲野猫,但是没有想到也拍到了不少兔狲。

出现在临泽沙化区的兔狲

可以看到兔狲在这种沙漠环境,也能够适应和生存。梭梭林里也有很多大沙鼠。大沙鼠喜欢取食梭梭的嫩叶,有时候甚至会爬到树上去吃。可能正是梭梭林供养了许多大沙鼠和跳鼠,这里的兔狲食物比较充足,所以拍摄频率也不低。

现在:兔狲的荒漠小伙伴

荒漠里除了兔狲,还有赤狐、虎鼬、狗獾等动物。

这是用去年夏天的红外数据,统计出来的动物相对多度(RAI)

秦博士拿我们之前捡回来的兔狲粪便做了初步的食性分析,发现这里的兔狲食物有子午沙鼠、蒙古兔,还有一种鸡形目

这里的猛禽有红隼、雕鸮、棕尾鵟、大鵟和纵纹腹小鸮。有蹄类比较常见的就是鹅喉羚,一般都是在戈壁滩上跑,而岩羊会在一些比较陡峭的山崖石壁上出现。

沙狐和赤狐

狗獾(拍摄于临泽沙化区)和虎鼬

鹅喉羚和岩羊

沙鼠和漠䳭(jí)

夏天我们看到了特别多漠䳭,但是冬天比较冷的时候去看到更多的是蒙古沙雀和角百灵,蒙古沙雀会一群一群地落在有水的地方附近的崖壁上。

蒙古沙雀和角百灵

另外,张掖黑河湿地有多种鸟类,比如黑鹳,我们在调查区域不远处也找到了黑鹳的巢。沙漠里还看到过白尾鹞。

黑鹳和白尾鹞

这是一些两爬和昆虫。

左上角是花条蛇,上面中间是荒漠麻蜥,左下角是变色沙蜥(其它的我也不认得)

另外临泽也是有亚洲野猫的,因为今天的主角是兔狲,所以亚洲野猫就不多讲了(关于亚洲野猫可戳:在沙漠里种梭梭,竟然还能种出亚洲野猫?)。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看到不同环境里优势植物的变化。

在沙子非常多的这种沙漠地带,比较优势的植物可能是泡泡刺或梭梭。泡泡刺的根系生长可顶起这样的小沙丘,里面有时会形成一些洞穴。洞穴对于沙漠里的动物来说非常重要,能够提供一些隐蔽空间,而通常流动沙丘是没法形成洞穴的。

白刺属植物群落群落形成的小丘

但在种植了梭梭林的区域,泡泡刺可能竞争不过梭梭,因为梭梭的吸水积水的能力更强,可能会抢走其他植物的水分。不过刘继亮老师他们的研究观察也发现,当种植了三四十年的梭梭林开始退化时,泡泡刺可能又会重新变回优势的植物群落。

在戈壁或者在沙化不严重的区域,则可以看到像珍珠猪毛菜、合头草或者是红砂这些灌木、半灌木。

现在:牧民的生活方式

除了关注兔狲,关注和兔狲一起生活在荒漠里的动物,我们也关注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当地环境变化首当其冲的经历者。

猫盟成员走访当地牧民 ©青峰

我们调查的区域是张掖市甘州区的平山湖蒙古族自治乡,蒙古族占大概1/ 4。无论是蒙古族、汉族或者是其他民族,这里传统的生产方式都是放牧。这边的蒙古族小孩汉语说得都非常溜,和从小接触电子产品(比如手机刷抖音)受到流行文化影响有关。

当地牧民生活掠影

右边这位老奶奶姓刘,她是汉族人,家里有养骆驼,一般是家里人去放骆驼,自己待在家里面。

2010 年左右,这边开始实行草原补奖政策,大家可以选择不放牧或继续放牧。不放牧的可以拿到一定补贴,放牧就按人头以草定畜,按照分配的额度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这里也划出了一部分区域,作为退牧还草公益林,并配套有相应的公益林补贴。不过据说公益林补贴可能今年之后会取消,因为平山湖乡所属的一整片戈壁滩都要被开发成能源基地,土地属性将发生变化。

除了放牧,这边还会开展旅游,比如在具有典型丹霞地貌的平山湖大峡谷开设牧家乐,在戈壁和沙漠举办越野赛事。还有一部分人会在乡里供职。年轻人大多会选择去外地打工,留在乡里的主要是老人,而选择放牧的也是老人居多。他们习惯了放牧这种生活方式,即使有新的工作机会也很难再去学习和适应。

来到平山湖大峡谷的游客 ©甘州融媒

我们3月来调查,发现平山湖乡的骆驼数量变多了。原来现在正在鼓励大家养骆驼。这里的禁牧一般是不让放养羊、牛等,但骆驼可以(他们觉得骆驼对草场的破坏相对小一些)。因此,平山湖乡便开始打造千峰驼、万峰驼基地,靠制作骆驼奶粉之类的产品去谋求新的生计。

荒漠里觅食的家养骆驼©心悦

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在这片马上就要被完全开发成能源基地的区域,他们将怎样继续维持骆驼产业?

上个月(2023年3月)调查时,我们也发现平山湖规划了一个大型综合能源基地,规划期限从2022年到2035年。这个基地完全覆盖了平山湖乡北边的地区,因为南部有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和已经被开发成旅游区的平山湖大峡谷。因此整个平山湖乡的大片荒漠戈壁,最终都会变成能源基地。

新能源基地规划情况

左图有红色网格的几个区域是我们的调查样区,它们都被能源基地所覆盖。其中,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风电的建设——大车拉着巨大风机的扇叶在戈壁新开辟的土路上来来回回,伴随阵阵扬尘。一些地方则有已建成的矿场。矿场的工作人员说附近很难见到鹅喉羚或者野猫(这里一般指兔狲),因为矿场会放炮,动物也就不过来了。

平山湖综合能源基地规划了多种不同的能源项目,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以及煤炭矿,还有一些牧光互补、农光互补示范区。能源基地核心区域会修建一条主路,连通引水工程,以便辐射到周围项目区。另外会新修一条铁路,直通煤矿。

漫漫沙尘之中的风电 ©青峰

平山湖乡的西边,属于张掖市临泽县的板桥镇,戈壁滩也都被规划成了风电和光伏基地。

平山湖乡和板桥镇只是张掖市北边的一个角落,而包括整个张掖,甘肃,甚至是西北地区在内的这些拥有大片荒漠的省市,正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规模的新能源开发。“沙(沙漠)戈(戈壁)荒(荒漠)”即将变成“能源绿洲”。

兔狲和远处的风机 ©猫盟

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荒滩上什么都没有”,所以在这些地方进行开发建设,可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尤其还是新能源、绿色能源。

面对许多人对荒漠的误解,面对势头正盛的风电、光伏建设,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新能源发展和荒漠生态系统保护的边界?

借由此案例,我们也可以继续去考虑,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让沙戈荒的开发和当地生计关联、和荒漠保护共存?

荒漠里什么都没有?

共存不仅仅是“当地人去适应环境和利用资源”的共存,也是“在危如累卵的栖息地中,为兔狲和其他荒漠动物找到一片生存空间”的共存。是“合理评估和利用土地,且正视荒漠生态系统自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共存

具体怎么做,现在可能还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但它将会是接下来我们继续思考的事情。

因此,我也把“沙戈荒的发展与保护如何共存”作为开放性的问题抛出来,希望大家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或从事的行业去交流和思考,为共存创造更多可能性。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西北小型猫科动物相关工作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保护区、中科院动物所肖治术团队与猫盟合作进行。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