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业资讯  > 正文
世界速讯:再回首|远去的记忆——露天电影
来源:齐鲁壹点     时间:2023-02-27 11:51:54

文 | 张秀荷

露天电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独有的农村文化盛宴。那时候的农村基本没有文化娱乐活动,能看一场电影,是难得的精神文化享受。

我生长在农村,小的时候没有去过电影院。六十年代初,在村里放映电影还是很少的,一年能看两三场,而且都是黑白影片,窄银幕。六十年代末,公社有了电影放映队,在各个村子巡回放映,每两个月能看上一次电影,彩色宽银幕影片逐渐进入农村,但还是露天放映电影。


(资料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农村人民公社时期,基层干部经常在公社开会,村子里放映电影的消息,一般是在村干部的会议上通知,所以,最先知道消息的是村干部,然后,这个好消息会在村里不胫而走,在自己的家门口看电影,家家户户高兴的像过年一样。

傍晚时分,放映员用一辆地排车把放映设备带来。卸下设备,早有人准备好竹竿,按照放映员的要求,选好放映位置,立好竹竿,白色方形的电影银幕,四个角牢牢的固定在竹竿上。还有一个大喇叭,被固定在竹竿的顶端。

有一个“电锅”,要放在很远的地方,它工作的时候“嗡嗡嗡”的响,声音很大,一根很粗的电缆从“电锅”直通放映机,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电锅”就是发电机。

夜幕降临,来看电影的人越聚越多。孩子们搬着矮凳子占据了放映机前最好的位置。大人们都在放映机的后面,中间的坐着板凳,两边的人多数站着。他们劳累一天,这时候高高兴兴的聚在一起,轻松自由的聊着家常,耐心的等待电影开始放映。一些半大的男孩子还坐到了墙上或者爬到树上。邻村的人们因为路途远来的比较晚,只好站在银幕的后面,画面的效果与正面差不多,但是字幕是反着的,即使这样看电影的热情依然不减。

电影就要开始放映了,一束强光从放映机照射到银幕,放映员忙碌的做着最后的准备,调皮的孩子马上站了起来,兴奋的看着银幕上自己的影子,趁机伸长手臂做各种动作,突然响起嘹亮的片头曲,他们会立即坐下,认真的看电影。

在放映电影正片之前,还会加演《新闻简报》,内容有展示工农业生产的大好形势,也有中央领导接见外国友人,我记得,西哈努克亲王在中国的新闻,看了一遍又一遍。

电影的正片开始了,观看中,人们随着剧情的变化或喜笑颜开或痛哭流涕,故事的危急关头全场人员神情紧张,鸦雀无声,发展到高潮全场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那个年代能看到的电影不多,都是满满正能量的老电影。《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地道战》《地雷战》,《奇袭》,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片头是庄严的五角星携带着金色光芒,伴随着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在看《地道战》的时候,民兵们出其不意从地道中冲出来,日本鬼子走投无路,全部覆没。这时候孩子们都在呐喊,大人们在鼓掌,胜利的喜悦充满全场。

月亮高高悬挂在天上,银幕上出现了“剧终”二字。人们意犹未尽,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牺牲的英雄痛心,为坏人受到惩罚而兴奋。

那个年代的人物形象非常的脸谱化,银幕上的英雄都是五官端正,高大威武,反面人物形象也很有特点,在我们村里还能找到形象类似的落后分子。即使电影看过很长时间,人们对精彩的情节,经典的对白,还能记忆犹新,模仿的唯妙唯俏。

1980年之后,我离开家乡到县城工作,有机会走进电影院,观看新出品的电影。但是农村还在上演露天电影,回家的时候偶遇家乡放映电影,我一定会带上板凳陪着家人观看,在这里感受看电影的热情,听听浓浓的乡音。

露天电影大概持续到八十年代末,农民通过承包土地富裕起来,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视机,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露天电影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作为精神食粮的电影在农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露天电影像五彩的丝线,把我童年的天空编织成绚丽多彩。

时光如一条小河缓缓流淌,很多往事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忘却,唯有童年时代的露天电影还历历在目,是温暖,是眷恋,那灿烂的、遥远的记忆,永远铭记在心中。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标签: 家家户户 那个年代 电影制片厂 开始放映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